我的短波情结一、初识短波 我与短波结缘是在十几年前。那时候我还是个初中生,不介意学习上的压力,也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只是在不断地做梦,想象着自己的未来。忘记了是如何开始的,我迷上了评书,从田连元,刘兰芳,袁括成,再到单田芳,每天要听三个小时,做着为古人担心的傻事,沉醉在各式各样的情节当中。 二、交识电台 平平淡淡地度过了中学时代,只是身边的三洋收录机的那张老脸没有变。这个只小我几岁的家伙从未让我对生活感到乏味。早上是BBC,中午是NHK,晚上是VOA。总能让我从疲倦中走出来。上了大学,课余时间就更多了,我开始尝试着收听其它的来自远方的信号。莫期科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泰国广播电台,新西兰广播电台,澳洲广播电台,瑞士广播电台,荷兰广播电台,韩国广播电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兰巴托广播电台(现在的蒙古之声广播电台)等等……,以及一些宗教电台如环球广播电台,希望之声等。并且开始发动大规模的“轰炸”——向每一个我能听到的电台写信,几乎是每两三天就写一封。而每收到电台的一封回信,都能让我兴奋好几天。 三、专题收藏 除了喜欢听短波广播以外,我对集邮也情有独钟。同样也是在十几年前,我就踏上了集邮之路。只不过那时候只是图个新鲜,只要是邮票的图案漂亮,价格也能承受得起,就会买下来,收进集邮册里。在集邮的日子里,也曾有过喜悦,不安,受骗的经历,国家发行邮票的烂政策,差一点让我退出了集邮者的行列。好在总还是挺了过来。也就是从收获国内外电台的回信中,有一天,我突然想,为什么我不收集个与广播有关的专题呢,广播与集邮,我的两个最大的爱好,在那一天就走到了一起(希望能早点有个孩子,呵呵 ^_^)。于是,我的收集从最初的毫无头绪变成了目标明确,特别是1999年到北京看了世界邮展以后,我变得更加有信心了,开始从邮市里寻找我需要的邮品。本地邮票市场经营外票的人有限,过了一段时间,广播专题的邮品我收集的差不多了,于是又开始邮购,从那些信誉不错的邮商里,我又淘到了“金子”。这样双管齐下,我的藏品逐渐丰富起来。不过,与那些集邮界和搞无线电的朋友们相比,我在各方面的知识还相差得很远,只是由于我远题的与众不同,让我结识了许多真诚的朋友。 四、网上交友 互联网,不但是一个新兴的功能强大,前所未有的媒体网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空间,“纵横驰骋网络世界并非虚无飘渺,往来应对现实生活却是情真意切”,这就是今天的网络生活。也正是从网络中,我初步了解了DXer和BCL们的世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邮市上买回了几张卡片,正是卡片上的字,让我走近了无线电爱好者的行列。那是一些20世界30年代的寄往美国的无线电收听反馈卡(后来得知它们叫QSL卡),上面写满了一些专业术语,好在有些字还认得,在请教了专业人士后,才知道它的用途。于是,虽然对无线电知识一无所知,我的热情还是变得空前高涨,甚至跑到一位陌生的省无线电管委会工作人员家里去看那神秘的电台,结果自然是受到很大打击——拥有一个自己的电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要做很多的工作,还要参加考试……。于是,我又重新为自己定位——是一个坚定的短波爱好者和专题集邮爱好者。后来。我结识了广播爱好者网站,这个无线电爱好者的乐园,从菜鸟到资深专家,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乐趣。更重要的是,我在这片天地里结识了许多象DXSWL,LEOWOOD这样真诚的朋友,他们都无私地给我支持和帮助,为我的想象插上翅膀,让我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