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69-2316 7118 / 2245 5117
新闻详情

伴我成长的收音岁月

作者:【作者:w_yyj】

朋友终于将我的小SONY收音机修理好了。现在,是我有生以来拥有收音机数量最多的时候。于是蓄谋已久的"全家福"终于在今天下午付诸拍摄了。光从收音机里拿出来的电池也列成了两排,全家福的阵容好像也颇为壮观。
  和许多有爱好的人一样,收音机也是我的一个情缘。与收音结缘,还要追溯到很久的少年时代。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70年代的龙年,属于70年代生人中比较幸运的一类。因为在那一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残酷的"斗人运动"浩劫终告结束;开创新中国的三位开国元勋也相继辞世;而国人的意识形态似乎也在那时开始转变,到了70年代末开始了改革的飞跃。自此,中国求革新求发展的思路至今未变,从而带来了连续十几年的高速前行。这大概也是我今天能够接触到那么多收音机,能逐个把玩收音机的一个大环境方面的的原因吧。
  从我开始有记忆开始,就记得家里有一个特殊的床头柜,那柜很高,比我当时的个头还高。台面上压着一块玻璃,和其它的家具无异。但它的肚子里却装着一个喇叭!喇叭的外面板似乎也做成了带孔的透音的样式。原来,作为木匠又喜欢音乐的父亲,将床头柜和音箱结合在一起,这样的音箱,我至今所见只此一件。我想,论收音机,无非就是"收"和"音"两个方面。而对于这个特殊的床头柜,大概是我接触"音"这个概念的最初体验了。后来上初中的时候,我与父亲还将这个"音箱"接出长长的电线,直接连过电视机的耳机孔,甚至接过世界牌小收音机的耳机孔,以此体验音响的感觉,现在回想,没有功放的接驳真的太无知了,无知得像盲人摸象。而非要去尝试这种感知,大概是源于我与父亲对电声的懵懂和爱好吧。
  还记得父亲有过一个收录机,当时很流行的一个物件。因为我年龄小,没有认真把玩过。只记得与之配套的还有邓丽君的磁带,在那个常锁的抽屉中也占了一小半空间。后来大概是因为"上面"要清查的原因,那收录机很快就在家里消失了,而邓丽君的磁带却藏下来了一些。当时还记得父亲特地嘱咐母亲:他们要是来问情况,就说已经都处理掉了。我想那个在家时间不长的收录机,定是有着很好的"收音"效果的,也许能收听到台湾台,还能收到"美国之音"。
  再大一些,我已经能够使用上面提及的那个世界牌收音机了,那个世界牌,体积很小,约有两个香烟盒那么大。淡蓝色的塑料外壳,就一个中波。大概也是当时商店里比较低档的一种。我在广坛找了一遍,寻不见它的图片。而在我的收音岁月中,这个启蒙级的收音机占据了很大空间。那时,到了黄昏,将它放在我家场前的洗衣台上,上海台少儿节目"百灵鸟开始广播啦!"的声音飘散开来,与晚饭的炊烟一起点缀着恬静的乡村暮色。现在,我已经无法计算这个"启蒙老师"给我带来了多少童年的故事和成长的哲理。也许只是一个声音罢了,但我还是很感恩得牢记着这段经历,直至永远。
  上了初中,有同学开始把玩现在所说的Walkman。而家境平贫的我不存奢念。那时,父亲从卖掉的5吨解放牌汽车上拆下一个车机,是单纯只有收音机的那种。电池和天线都是父亲接起来的,电池是用12v的那种"电瓶"。那时候所听的节目,有记忆的好像是"夜莺热线",是一个男主持。当时,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也是在这个车机上听得。
  也在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学英语,父亲买回了一个红灯牌的收录机。后来大概英语磁带没买到,就将那个收录机另作它用了。记得这个机子的FM并不是很好用,所以父亲经常拿它听中波,父亲最喜欢的是上海东方台的792,"上海潮"、"渠成热线"等栏目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渠成在电台表达的法律维权观念根深蒂固,以致于后来我给表妹买一个小收音机,由于没有索要发票,回来被父亲数落,他甚至说,听电台云云,上海连买针线包都可以索要正式发票的。十年前的维权理念,当年想来不可思议,现在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了。
  那时,父亲的木工徒弟又去学了无线电,并在县城开了一个无线电的修理部,兼卖自制的音箱。于是父亲就专门给他徒弟提供音箱的外壳。记得那时父亲的木工坊里常常铺了一层又一层的中密度板,全部是用来做音箱用的。在那四五年间,县城硖石的半数自制音箱,大概都是我父亲做的。也由于要展示音响效果的原因,家里更是搬来了成套的音响,功放、均衡器、卡带机、收音头摆满了一个机架。卡带中放一些高胜美、蔡琴的歌,也有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我也开始最初感受了音响的感觉,尽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称之为音响有些小题大做,但12英寸大磁盆和大木结构空间营造的空灵和震颤,还是感觉余音绕梁。当时教我初中数学的一位老师,一天跟也跟着我回到家,试听了音响的表现,并定制了一套做工精细的音箱外壳,里面还用上了固定用的铁件。
  至于那个收音头,摆在机架中并没有使用,原因好像是收不到台。后来,我去广州读书,在校广播站的设备房里看到了与我家一模一样的收音头,每天,校园广播中的新闻联播都是从这个收音头中收听广播的。到了下午,偶尔还播放广州的一些电台,那种电台的声音通过各个露天大喇叭充盈在整个校园,我喜欢校园空气中充满电台声音的感觉。为什么我家里的连一个台也收不到呢?于是,有一年的假期,我为这台收音头惋惜的同时打开了机壳,试图修理。不懂电路的我,将电路板捣鼓了大半天,居然被我修理好了,原因好像是有一个按键或者接天线的地方电焊松动了。

  写得有点远了,还是回到我读初中时。初中的学习父亲给了我很多的压力,他将一个文盲渴望用知识改变现状和人生的理想都寄托在我的学业上面。我从小也是个听父亲话的孩子,孩童时代的我,眼里的父亲形象出奇的高大,父亲在那时简直就是智慧、勇敢的英雄的化身。于是我很听话地寒窗苦读,到了初三更是不敢懈怠,初三的后半学期,我开始住校,前面说到过的那个世界牌的收音机,由于携带方便,便被我带在身边,与我一起住校,成了我孜孜不倦苦读时一个必不可少的良伴。每天中午12点,我会准时收听上海东方电台的《太阳神天天点播》,一句带唱的"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天长地久……"的广告词一次次鼓起我读书考学的勇气,到最后阶段,为了小补身体,还买了"太阳神"猴头菇口服液。在点播节目的开头,方舟老师都会念一段富有哲理的文字,清澈的嗓音一句句映入脑海,那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令人心旷神怡。记得的某些节目还有"白丽音乐万花筒"、"每周音乐排行榜"等。93年的时候,全国的性知识节目还很新奇,我们也正好处于发育的年代。好像是杭州的经济台,频率是945千赫,有《悄悄告诉你》的节目,于是便等到凌晨1点猎奇似地收听。好像上海也有一档《悄悄话》,已经有些忘记了,作为一个正在发育的青少年,那时的电台也授予了我最初的性知识。
  很多时候,我就将这个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本上,边作业边收听。有一次晚自习,还拿到教室里去,座位边的女同学还听得很有兴致,也很惊叹这位女生,居然可以一心两用,一边做作业一边猜收音机播的谜语,到现在还为她的这种一心两用的脑瓜佩服。
  也是在那时的宿舍,在隔壁老师的宿舍里,传来过当时流行的艾静:《我的1997》、《流浪的燕子》等……而张雨声、周华健、张学友、王杰等也开始通过收音机侵浸我的心灵。特别是有一次,收音机传来一个很吸引我的声音:

圆圆的圆圆的月亮的脸
扁扁的扁扁的岁月的书签
甜甜的甜甜的你的笑颜
……

  听罢,主持人说出了演唱者的名字和歌名,说叫meng-ting-wei,我居然试着写她的名字:孟-庭-苇,不知是哪来的机缘,后来印证,我写她的名字居然一字不差!从此,"孟庭苇"三个字在我的听觉世界里成了天籁。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几乎买全了她的专辑。开始听大众都喜欢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无声的雨》、《没有情人的情人节》、《往事》、《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谁的眼泪在飞》等,后来,对她的前5张专辑的每首歌都耳熟能详。最喜欢的歌也是亚亚自己最喜欢的《化身为海》,经过了一些世事,经历了一些感情之后,歌曲中段的那几句唱词尤显禅意:

……
许多生命里走过的风雨
并非每个人都懂
就当我和你从不曾有过
如此短暂的相遇
化身没有爱也没有恨的海
洗净忧伤的尘埃
……

  化身为海,与古人的"寄情于山水",异曲同工,是何等风雨之后才能修得的淡定!
  孟庭苇的初期幽怨的歌声,表达了一个纯情女子所有的情愫,忐忑不安、内向幽怨、伤痕累累、衿持害羞、淑静单纯……听她的歌多了,我甚至也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男孩,曾几何时,带上耳塞。听着她的歌声,附在宿舍外的栏杆上沉沉地睡去……
   文章大概已经离题万里了,实在想表达一下,在学生时代对亚亚那顶礼膜拜般的喜欢,正如有同好这样形容:

……
若是世界一片寂静,她是天窗下的轻吟
若是世界一片浑浊,她是象牙白的清音
若是世界一脸落寞,她是唇角动人的一朵微笑
……

  她是念及便无法抑止的亲切与可敬,她的光芒,她的情深,她的纵声,用无言品,佐以无言。感觉,不在掌声下喝彩,仅在心间流动,偶尔会是夺目的希望,偶尔又是无法捕捉的瞬间即逝的泪影。永远那般淡与甜与神秘,永远风平浪静却掏空你丛生的杂念。
……
  罢了,权且将这当成一段"漫笔"好了。
  在收音机传出的片片歌声中,我终于考学成功,踏上了南下的火车求学,车厢里,有张学友的《一路上有你》。
  90年代初的广州,改革的先进思潮渗透到南方的每个角落,这当然也包括收音机中的那些音乐和节目。每当下课或周末,宿舍的七八个同学会抢着唯一的便携式收音机,希望它离自己最近,好让光头李进的《你在他乡还好吗》听得再真切一点,或者让林依轮的《爱情鸟》飞到自己的身边……从那刻起,我就立志要拥有自己个人的收音机。
  经过不懈的积累和等待,终于在广百(或者是新大新)买回了一个12波段的便携机,是迪桑牌的。刚买回来还向一个四川籍的90级师兄炫耀了一番,他称赞那个小小的收音机,由于波段多的原因,可以不用调谐直接转换波段开关就能听了。我当时真有一种如获至宝般的沾沾自喜,可以比班上所有同学的收音机收到更清晰的电台,听到更逼真的音质。于是我天天将其捧在手上,听着广州的声音,乃至世界的声音。思乡心切的我,特地将收音机拿到空旷的操场上,努力地在中波792千赫附近调谐,那时候特别想能收到家乡的电台,哪怕是任何的一点点故乡的讯息都可以。好像这样就能抹淡我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从而我也有了首次的DX收音的经历。故乡的792电台似乎只收到了一次,像幻觉一样转瞬即逝,倒是湖北的楚天台,能很清晰地收听。当然那时也免不了收听声明在外的台湾台和“美国之音”,不过几天后就没了多大兴趣,反而音乐和人文的节目吸引力更强。那些日子,恍如外语的广州白话也是通过那个收音机一字一句熟悉了起来。
  每次寒暑假,迪桑牌自然随我一起回到故乡,我可以收到更加好的家乡的节目。对中波792千赫的收听,无论你转那个方位,都清晰真切。也是在那时,我听到了一个令我敬仰至今的声音——叶沙!“落叶沙沙秋日近,小楼斜阳倚窗棂”,叶沙的出现,源于她给“夜莺热线”的一个电话,当时节目的编导尤其欣赏叶沙机敏睿智的辩才,遂将其发掘。
  初听叶沙大概在93-94年间,零点后的深夜,万籁俱寂,床头收音机的唯一的声音显得那样突出而空灵,听者的思绪也紧扣那个唯一的声音遁入其中。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听叶沙主持夜谈节目《相伴到黎明》,先听叶沙读听众来信,那些陷在感情泥潭中的痴男善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心结,而叶沙的声音却像千手观音,一手手解开他们困顿的愁结。特别喜欢叶沙读信和回复时那种淡定舒缓的语调,就像清风中的晨曦,照亮了我黑夜中孤寂的心灵。读信或者文章一个小时后,报过1点,长达2-3个小时的“情感热线”开始。没听过《相伴到黎明》的看官也许不了解,在静寂的深夜,静得可听到窗外落叶飘零的深夜,听一个声音向你诉说故事会是一种享受。倾诉者有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的激情澎湃。很多人都将一个故事梳理得井井有条、饱满真切。遇到话音清晰,吐字标准的诉说,你甚至会感觉到对方的人品、性情、涵养等各个方面——而这,还仅仅只是求助的来电者的诉说,作为解答者,叶沙的声音更是高屋建瓴。初期的叶沙,声音甜美明畅,一如她的容颜。但在声音的背后,却似有一个饱读诗书、世事洞明的“大家”作为后盾。她声音的甜美包装不了锋芒毕露的犀利思维和态度,就在这甜美的声音里,我听到的是一个坚决、睿智、果敢、机敏的叶沙。叶沙的情感解答往往是不留情面、不遗余力的,而正是这个声音,每次像锋利的解剖刀,分析出了最关键的症结。偶尔,当故事的诉说凄美到像煽情的韩剧的时候,感动叶沙的时候,我能从她的声音里听到她的眼泪从脸颊滑落……这时,叶沙的声音会放得很缓很缓,很轻很轻,然而就是这样的声音,一次次地触动了我深夜里心底最善良最柔软的神经。那时的《相伴到黎明》还有个好处,有一个音乐编辑,每到叶沙解答或者评论完诉说,会切合故事播放一个或两个歌,有时候歌词和故事很相似,深夜里听来会特别感同身受。
  几年前,有两位退休教师,放弃休息,坚持将叶沙每期的节目录音下来,于是后来就整理出版了《相伴到黎明-叶沙访谈录》,可见叶沙在听众中的影响力是广泛的。然而文字毕竟渲染不了声音的绝对魅力,我还是喜欢叶沙原汁原味的播音,可惜现在叶沙已经不做谈话节目了,我在这里也做一个寻访,谁有叶沙早期《相伴到黎明》的录音,可否与我共享?现在的叶沙,做“夜读书”的节目,我想她已经达到了探寻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我所未能企及的,要跟随她的节目,也许还须时日。
  无疑,叶沙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诚、善、正、义、甚至倔强都或多或少地在我的性格中建立,这大概也是人们常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吧,而我,借助收音机也得到了很多的裨益。
  当然,家乡好听的电台也相当多,野营的“中文金曲馆”、盈枫的“欢乐调频”(现在做“恋恋枫情”),还有“天天点播”等音乐类节目也相当不错,与当时广东台一味的放歌播歌的节目相比,多了一些文化和互动的内涵,个人感觉要好一些。
  有一次,在寒假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了在广州医学院读药理学的一个漂亮女生,叫于雯。她有一个黑色袋子装的SONY Walkman,型号是FX511。我随便借来一听,听完后我立刻被它震撼的音质吸引了。虽然同学间也有些walkman,但音质真的不能和和这个SONY相比,机子里面还带着一个英文磁带,经过后来的查找,是玛丽亚凯丽的“音乐盒”。她的声音在那个Walkman里播放似如天籁。而且SONY的外形设计、做工都达到了业界相当的高度。回到学校后,班里有同学有另外的一个SONY,开口跟他借,想听一些电台或者买来备着的孟庭苇的磁带,目的想享受更好的音质,恼火的是那个同学居然不借。于是,我又立志一定要买一个自己的SONY Walkman,型号也定位在FX511。熬到了广州的最后一个学期,省下了约三百余元,可价格还是相差了五六百元!向家里要,肯定不同意,于是,我做了第一件成人之后自己做主的事情,跟中学里已经工作的同学借了五百元钱!共花了780元“巨款”从海印电器城购回了心仪良久的FX511。由于当时男生宿舍偷窃较多,还特地“珍藏”在了一个女生那边,直至毕业的最后一刻才由她托人送回。
  毕业的1997年春,我在家乡实习,实习结束,家乡的同学来了很多,将我送上火车,最后一次回学校。抵达广州火车站,已是深夜。赶至学校,学校一片静寂。走进宿舍,同学们都熟睡着,只有一个连云港的同学醒来,跟我招呼:“阿杰,回来啦!”后又呼呼睡去。一天时间,从江南来到岭南,而且是唯一一次不在寒暑假返校的。我明显感到了气候的变化,一个是温暖的仲春、而一个是潮湿的盛夏。这时毕业在即,在重温广州清润潮湿气候的同时,我突然悲从四起,我知道:尽管我很喜欢南国的气候,可是在这种气候下生活的时间已经越剩越少了。每次临睡前,我总是开着收音机,而脚对脚上铺的兄弟总是会嘱咐:杰,收音机声音小声点!而那晚同学一直熟睡着没有嘱咐。四年来朝夕相处的同学,眼看就要分别。思来想去,我竟然忘了路途的疲惫而失眠了。收音机唱着,广州的电台,一个个依旧播放着他们的节目,熟悉的DJ说着业已熟悉的广州白话……不由地,我想起刚来学校时从收音机中学粤语、我想起一群同学听着收音机做着作业、我想起每到周末零点男生宿舍齐刷刷地听播着“零点1+1”,我想起打羽毛球时广播收音机中播放的激励的歌声、我想起自己多愁善感的周末收音机电台DJ传来的安慰话语……我的眼眶湿润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在这样的心理准备下,我从象牙塔毕业来到了混沌的社会。回到家乡,尽管FX511的收音机中还保存着99.3、93.9这样的频率,但听着已经是一片噪声。
  工作后有了收入,我的收音机购买欲就扩张起来,工作没几个月就买了一个先科的收音机头,带上功放听,可好景不长,坏了。拆开一看,原来这先科是个绣花枕头,标准的机壳里面只有一点点电路。搁了些日子被我送了人。
  2002年,偶然借了同事的sony S83微型机。一听,SONY又让我惊喜了一番。一根耳机线,就可以用作天线清楚的接收电台,打火机大小的体积,戴上耳机竟然可以获得一些HIFI的效果,特别是立体声分离度相当好,音场宽广。
  准备结婚的2003年,网络信息已经渐渐普及,我从21hifi网站得知了评价很高的Model one 流金岁月收音机,尚只有广州海印有售,于是托同学从那购回一台,音质果然不凡,只是音箱外壳毕竟太小,低音较混。经过广坛一大侠指点,将回音孔用布堵塞,效果立竿见影!感谢XYZ大侠!至今,对于流金岁月,论坛上还是有褒贬两种争议,但我个人认为,除价格贵之外,它的设计思路和音质还是值得推荐的。
  从2004年开始,网购兴起,经过广坛的浸泡与毒害,先后购买了SONY M35,SONY S84,德劲DE1103,SONY R55V,SONY srf-r630v,GRUNDIG YB235,SONY R45,SONY S83(老版),SONY S53(老版),SONY S10等收音机。至于这些收音机的优劣,广坛只有众多大侠评测,我也只是花了有限的资本购了一些低端的机子。想说一句,SONY在电子设计方面真的很强大,曾把R55V拿给母亲收听,母亲也称赞它,居然可以自动关机,是啊,模拟机能做到自动关机,可见这番匠心和功力了!
  2005年的夏天,父亲已经患绝症近两年。他对我说,在老家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听收音机了。而父亲平时也是很爱听收音的。我问为什么,他说:心思烦,已经听不进去了!我更加意识到父亲的病重!一个月后,父亲舍下我们而去,也离开了他喜欢的收音机。
  料理了后事之后,我把父亲先前听的“流金岁月”带回住处,打开旋钮,华丽醇厚的声音顷刻遍布整个房间。我知道,我会继续将收音机收听下去,让收音机的声音流淌在我的整个人生,陪我解忧、助我奋进,共度我们不解的流金岁月!